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最近出訪「友邦」危地馬拉和伯利茲,並趁機「過境」竄美。由於蔡英文還有一年就卸任,對此行充滿期待,企圖留下個人的「歷史定位」。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美方搞「兩面手法」,打「台灣牌」的同時,也不想過度刺激中國大陸,以致蔡英文竄美行程一再縮水,其所謂「台美關係堅如磐石」論調顯然經不起考驗。
這些年,民進黨當局時常把「近年台美關係史上最好」作為蔡英文最亮眼的政績來進行「大內宣」,尤其這次是三年來蔡英文首次外訪竄美,民進黨當局期待將有「新突破」。然而,事與願違。在蔡英文出發前已被美方倒頭淋了一盆冷水。
上周一,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原要針對蔡過境對記者進行「台灣地區領導人過境美國」簡報,但卻在開始前23分鐘突然取消。上周三,蔡英文抵達紐約機場時,雖然有鋪設紅地毯,但紅地毯長度不足10米,頗有「降格」的意味,而且在當晚的僑宴上,只有新澤西州州長出席,紐約州州長和紐約政要都沒有到場。
至於被台當局視為「重頭戲」的蔡英文接受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頒獎」,先前傳出將出席「頒獎」儀式的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並未到場。而哈德遜研究所的邀請函上既沒有印活動地點,也沒有印蔡英文的名字,只用「一位非常特別的嘉賓」帶過。
明天蔡英文將結束訪問「友邦」,回程時將「過境」洛杉磯,預定在里根圖書館的演說行程可能被取消。對於備受各界關注的與美國眾議長麥卡錫會面的方式,據說仍有變數。
台灣地區領導人每次訪問中美洲「友邦」都會「過境」美國,這是打着「外訪」的幌子製造「訪美」的觀感,以此宣揚「外交成績」,但其實主導權是掌握在美方手裏。在哪裏「過境」、「過境」時能見什麼層級的官員、「過境」時能出席什麼活動、「過境」的規格如何,全由美方說了算。美國需要台灣作為「遏華」打手時,台灣地區領導人便能在美國本土的大城市「過境」,相關限制也會放寬,但美國需要與中國大陸合作時,台灣地區領導人「過境」美國的規格就會明顯降低。例如,2007年陳水扁只能在遠離美國政治經濟中心的阿拉斯加「過境」,因為當時美方在反恐問題上需要中方的配合。
由此可見,台灣不過是美國手上的一枚棋子:呼之則來,揮之則去。所以,不難理解這次蔡英文「過境」美國的規格為何未如民進黨當局期待的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