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现有的定义推翻,重新定义一件事情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尊崇的或许会有另一种表达,比如说我们定义爱情,爱情是两情相悦,是沉醉于情感生活不能自拔,是面对心爱人的无所畏惧等等。当我们从这些角度去看待爱情的时候,爱情自然是神圣的,高尚的,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说爱情是一种情感,活着是一种可以被寄托的情感或者其他,那么爱情还有那么神圣吗?

这个定义或许抽象了些,换一种说法,如果说爱情不是归宿,爱情只不过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将迎来怎样的社会关系?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个论据,本片就是《秘书》。通过尺度来划分,本片的尺度不可谓不大,通过内容来划分,本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但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本片,这或许给某一种情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

《秘书》说的是一个从小生长在一个不快乐的家庭中的一个小女孩性格渐渐的变得极端,从小就喜欢自残,成年后更是变本加厉,家人无奈将她送往了疗养院,后来病愈之后,表面上看她与别的女人没有区别,但内心深处的她依旧是愿意通过各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某种平静,这种平静或许可以被称为快感。

当她对于眼前的一切感觉到了厌倦之后,便开始尝试着另一种生活了,于是,她求职于一家律师事务所,给一个知名律师当秘书。故事便缓缓开始了。起初,她遭到了老板的各种苛责,原因就在于她的业务不是很熟练,然而时间久了之后,她却发现了老板的秘密,且心甘情愿地充当老板的怪癖的施暴对象。于是,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了。

然而事情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发展。老板很快的就受不了这个对于自己言听计从的女人了,于是,老板毅然决然的将她辞退,离职了的她浑浑噩噩的生活到了即将结婚的前夜,当她穿起婚纱的那一刻开始,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于是,重返工作地,她再一次心甘情愿地被前老板所驱使。当这件事情闹得人尽皆知的时候,她最重的目的达到了,她的计划开始变得更加顺畅了,本片看似在一片和谐声中走到了最后,然而谁才是施暴者,谁才是受害人,这个定义也被颠覆了。

《秘书》如果我们看他是用一种顺序去看待,那么本片就会被容易的理解为受虐者与施虐者之间的相互缠绵,且带着恶趣味在里面,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用倒叙去看待。影片的最后,女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一切都是按照自己当初的想法获得了的。如果这个是一开始的目的,那么之前的所有的行为不过都是工具,那么这个女人对于眼前的老板还有所谓的爱情吗?这一点存疑了。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施虐与被虐的逻辑基础来源于我们的正常生活给予,但是这个正常生活中的逻辑并不代表本片中的主人公的行事逻辑,女人从小就想要获得平静,因此,她才不断的通过自虐的方式来进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的行径。长大后的她虽然被疗养院理论上治好了,但实际上,女人并没有停止这种自虐。

当他遇见了自己的终极目标的时候,这种自虐自然而然地就被转移到了这个目标身上,于是,女人开始用一种新的自虐来替代旧的自虐了。本片的故事也进行的非常顺利,我们通过荧幕观看到的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整体,然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女人,一个对于自己心理有着极端诉求的女人的极端行为罢了。

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那么女人还是被虐者吗?显然不是,她就是一个施虐人。女人的老板是一个施虐者,这不过是表面现象,本片结尾处的女人逐渐的开始掌握了这种施虐的主动权。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女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改造老板的家,蟑螂的出现就是女人反抗的开始。当然,这也不算是反抗,女人不过是开启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已。

如果用这个定义来看待本片,那么本盘还如同表面上的那样好玩么?一点都不好玩。我们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日常经验来看待问题的表面了,然而问题的表面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因此,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划分的施虐者与被虐者之间,很容易地出来结论,谁谁谁是施虐者,谁谁谁是受虐者。但是这种结论如果通过本片隐藏的逻辑来看待的话,实际上的施虐者跟被虐者之间是完全互相转换的。这就很有意思了。

你如果说这是女人的疯狂的爱,那么我们一开始或者说从开始到结束,并没有看到她的老板给予她同等的回馈,或者说她的老板并不愿意接受这种示爱,那么整个过程结束后,为什么老板最终接受了呢?这不过是女人的消耗战而已,这样看来,她并不是爱他,只不过是转移了注意力,因为爱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受虐。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