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它静静屹立在北京城市中心,观众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在这里,他们感受历史的厚重,也欣赏我国建筑文化发展变迁之美。
经过近百年的不懈努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项保护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完善,研究、保护、传承体系基本建立。
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故宫有责任、有使命为全国文博单位蹚出一条文物科技创新之路,让大家少走弯路,少重复建设。他期待着文物保护领域能有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多学科协同研究。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王旭东表示,目前,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以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
强调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也是文物保护理念发生转变的必然。
预防性保护的第一步是做好风险监测。既要监测文物本体的病害,也要监测文物所处环境的变化。环境,包括文物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每年有大量的观众涌入故宫,他们的到来会对建筑、文物产生影响,带来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微生物含量的变化,这也是故宫要面对的挑战。
监测之外,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干预。和人一样,文物也需要定期进行体检。自动监测和人工巡查结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的来讲,就是要创建“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处理”的古建筑保护管理模式。目前,故宫已初步形成相对完备的不可移动文物监测与应对体系。
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手段——数字化。即使文物因为不可抗力遭到损坏,因为留存有完整的数据资料,仍可以将其重新恢复。文物保护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所有文物终有一天可能会消亡,而数字化在某种程度上使文物“永生”。
目前故宫已拥有全部186万件/套院藏文物的文物信息资源、85万件/套院藏文物影像,采集制作了1500余件院藏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古建筑的数字化进度则要慢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建筑规模太大,建筑结构复杂,细节纹理多,数字化高保真还原的难度较高。
王旭东感到,文博单位紧跟数字化的步伐还有些慢,一方面是投入不足,一方面是人才不够。他有种紧迫感:“故宫应该在这方面作出表率,发挥引领性作用,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和规范,以供全国其他文博单位借鉴。”
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文保提供科技支撑
“总之,我们还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急需技术的攻关,强化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努力破解文物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对考古与文物保护实践的制约。”王旭东表示。
基础研究,是王旭东在采访中常提到的关键词。
“做了几十年文物保护和修复,我们深刻感到,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修复是会出问题的。”他此前也多次呼吁,要建立文物保护领域的高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物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在,文物科技创新已经纳入国家规划,但真正落实,还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王旭东表示,文物保护,强调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少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的开发就成了无本之木。“我们不能搞‘拿来主义’,不能直接从其他学科领域照搬文保方法,要联合攻关,形成文物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成套技术。”
王旭东设想,建立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联合体,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它可以汇聚各个领域的文保人才,推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再到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链条。针对文物材料劣化和结构失稳、文物科学认知与健康评估和文物保护功能材料作用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文物劣化机理,突破文物性能维持与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研究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度,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旭东说,这样一个实验室的设立,也呼唤创新的机制。要尊重文物保护领域科研的客观规律和文物科技队伍的实际,给予一定的成长空间。“先筑巢才能引凤,大家联合起来打造一个高水平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要让人才有事干,还要心情愉快地干
王旭东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多年,与敦煌相比,故宫的名校毕业生、硕士、博士的数量要多很多。他也了解过因为岗位安排不合理导致人才流失的案例。每个高水平青年的离开,都让王旭东真切地感到人才培养的重要与紧迫。
“人才是战略性创新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在王旭东看来,故宫博物院要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平台。“你要让他们能有事干,还要心情愉快地干。”王旭东也常常思考,怎么做到“人尽其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故宫实施了“英才计划”,加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人才后备力量建设;还推进实施“太和学者”计划,让青年人出去踏踏实实交流学习几个月到一年,也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带着课题到故宫来展开中长期研究。第一批“太和学者”计划人员已经遴选完毕,王旭东细数他们将要去往的国家:加拿大、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越南、尼泊尔……“我们故宫的人才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王旭东再三强调。
故宫建立了自己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同时与一些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鼓励年轻人继续学习、深造。“每个人来故宫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我们要把这个追求挖掘出来。”王旭东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作为管理者,他也尽量帮助年轻人实现这种平衡,让他们兼顾事业与家庭,达到和谐愉悦的状态。
“我常说故宫博物院的‘四大愿景’,人才队伍建设和四大愿景要匹配。”王旭东说。要有一流的保护、技术和管理人才,故宫才能建成国际一流的博物馆,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故宫才能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开拓视野、扩大交流,故宫才能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本报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