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秦绍斌前往镇上的教育服务中心。山路蜿蜒,他却轻车熟路。新学期,学生们的教材到了,上千本教材装满了他的面包车。
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的铜厂小学。在这所村小近59年的历史里,秦绍斌担任校长的时间占了近1/3。2005年,秦绍斌担任铜厂小学校长,那时的铜厂小学,还是可渡河岸边的一间土墙瓦房,与云南省宣威市的村庄隔河相望。
虽然已在该镇别的村小待了10年,初到铜厂小学,秦绍斌还是惊讶于简陋的办学条件: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6个小教室,学生桌椅是用15厘米左右宽的木板搭成的,木板刷上黑油漆就成了黑板。“六七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有的学生写字还需要站起来,否则手伸展不开,没法书写。”秦绍斌回忆道。
那时,秦绍斌发现,铜厂小学所在的银沟村有一些孩子没学上。“一个是因为家长意识不够,不愿送小孩上学。另一个是因为学校容量有限,送来也没地方读书。”针对这种情况,秦绍斌一边多次到小孩家中“劝学”,一边协调将堂屋作为临时教室,让“超龄儿童”也能在学校拥有一张书桌。到2008年,村里所有的适龄小孩都上了小学,铜厂小学的学生人数也达到390多人。
同样在2008年,秦绍斌迎来了第一批特岗教师,他称他们为“08特岗”。“08特岗”教师来的那天下着大雨,秦绍斌带着7名村民,骑着摩托车去龙场镇,接特岗教师回学校。到镇上的路有20公里,需要翻越陡坡,其中尤以天生桥一段最为险峻。“天生桥”并不是一座真的桥,而是一段路,将分属贵州和云南的两座大山连接起来,就像一座天然的桥。“山高路窄,道路泥泞,20公里的路骑摩托车花了九十来分钟。”秦绍斌清楚地记得,当时他载的是20多岁的周华。“小姑娘双手紧紧抓住摩托车后座的铁架,双腿紧紧夹住车身,到学校的时候,她双手双脚发麻,已无法站立。”
“如今条件改善了,更多老师留了下来。”2009年,铜厂小学从河岸边的瓦房搬至新建的两层教学楼,学生们拥有了标准的课桌椅;2017年起,教师宿舍、学生宿舍陆续建成投用,到镇上的路也拓宽硬化,师生出行更加方便。每一批特岗教师来,秦绍斌都会亲自到镇上接。如今,“19特岗”已经可以坐面包车到学校了,只需半个小时。
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稳定,铜厂小学的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从2010年起,铜厂小学的教学成绩连续13年位居龙场镇第一,近几年已跨入全县前列。
担任校长快18年,秦绍斌依然在一线教学,他带的班级学习成绩一直位列镇上的前三名。“过去,不少学生跑到河对面去上学,这几年还反过来了。”秦绍斌自豪地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14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