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2年,各种不容易留在了我们的奋斗记忆里。盘点2022,大国重器、超级工程之上,是国企的责任与担当,热搜和暖镜头的背后,是国企的改革与创新。“韧”字当选中国企业年度汉字,见证了坚韧不拔、承压前行、稳中求进、改革攻坚的国企足迹。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的剧烈变化影响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全球经济发展遭遇挫折,各行各业的复苏面临重重压力。2023年,还有一些不容易和新挑战等着我们。
有人说,当前正处在一个不稳定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共存的“乌卡(VUCA)时代”。虽然不知道明天身边会飞起几只“黑天鹅”,却眼看着一头“灰犀牛”正从不远处走来。这个世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
内有经济下行压力、外有风险挑战、再叠加疫情变数,“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我们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必须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从脆弱中打造坚韧,提振信心,聚焦价值创造、迎难而上彰显国资央企担当。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决定全局。要科学研判宏观形势,以心中有数保持战略清醒,全面把握有利条件,以心中有底坚定战略自信,深刻认识责任使命,以心中有责强化战略主动。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
信心从哪里来?从定见、定力、定数中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的特有优势。党的二十大擘画的蓝图是确定的,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是确定的;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是确定的,“一利五率”的指挥棒是确定的。
信心从哪里来?从知变、识变、应变中来。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基本盘稳固、压舱石坚实。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国民共进”携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心从哪里来?从信任、信用、信誉中来。国际舆论已经给2023中国经济投下了信任票;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稳增长稳供应稳预期发挥压舱石作用;中央企业产业景气度居高稳定大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动荡变革期。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动荡年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我们不能依赖于原有的经验和已有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从实践逻辑中寻找确定性,主动求变、以变应变、变中求胜,坚持长期主义,提升核心竞争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这种确定性,来自对趋势性的研判。既有对形势的预判,还有对机会的预见;既有对市场的预测,也有对风险管理的预案,还有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既要懂得市场大概率事件的正态分布,又要拥有守正创新出奇的逆向思维。
这种确定性,来自对规律性的把握。既要把握常识、常数、常态,还要掌握变量、变数、变局;既有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知,还有对企业发展规律的熟知;既有对行业生命周期的洞察、发现穿越周期的微笑曲线,还有对市场环境的研究、制定全球变局下的企业战略。
这种确定性,来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确定性中蕴藏着机会,把不确定性转化确定性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既要盘活存量,还要做大增量用好变量;既要爬坡过坎,还要滚石上山;既要把经营机会转化为经营能力,还要把企业战略变成发展实绩。
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我们将开展“企业方法论”管理案例主题传播,从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连续任期考核A级企业、管理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模式中,选择现代企业治理样本及其最佳实践深入研究解读,探路现代治理,讲好国企故事。
开局之年开好局。新的一年,让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用奋斗书写新传奇,韧性前行拼经济,用实干实绩实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