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雲遊非遺 為傳承加點創意

雲遊非遺 為傳承加點創意

  圖:樹仁大學社會學系的陳蒨教授與團隊,以攝影測量法製作出盂蘭勝會場景的3D模型和以超高清8K解像度製作的盂蘭勝會360全景空間。

  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數碼科技日漸成為極為重要的工具,越來越多的文化通過數碼科技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其中,更包括難以被具象表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疫情期間,「雲遊非遺」成為傳承和保育非遺的重要形式。

  早前開展的「創科博覽2022」,在「文化和智慧生活」攤位內,香港首個虛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展出。香港樹仁大學學術副校長陳蒨教授及其帶領的團隊接受採訪時表示,人文社科與科技的跨學科合作,將是傳承非遺的重要載體,會把虛擬博物館引入教學當中。有中學老師表示,支持將非遺引入STEAM教育,作為重要課題之一。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盂蘭勝會通常在每年農曆七月舉行,香港的潮州人利用各區公共空間如球場,舉辦盂蘭勝會以紀念祖先、為意外離世者進行超度等。勝會期間會免費派發祈福米包,扶貧濟困。但疫情影響下,勝會活動規模不斷縮小。

  陳蒨教授與多媒體程式設計師郭昕洛、傅昭融,利用數碼技術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疫情下佛教三角碼頭盂蘭勝會的變奏」為主題,親訪勝會,拍攝了不同角度、數千張勝會圖像,並以攝影測量法製作出盂蘭勝會場景的3D模型和以超高清8K解像度製作的盂蘭勝會360全景空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可以用Meta的VR裝置進入館內瀏覽,或以家用電腦下載免費的程式(AltspaceVR)進入博物館參觀。

  虛擬博物館引入教學

  陳蒨博士提到,非遺與數碼創科是一種重要的傳承和保育手段,利用人文、科技的跨學科合作,可以更好的將勝會的儀式及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展現給觀眾,深化觀眾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對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解,亦有助推廣香港文化和非遺的保育。

  她亦表示,後續仍將對虛擬博物館中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並將在社會學系和歷史系有關文化遺產的課程中,引入虛擬博物館參與教學。她亦希望能將此推廣至中小學,讓學生可以利用最新科技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科技創新傳承等方式擴大了非遺的影響力,但非遺是以人為核心,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活態傳承實踐,更好地實現非遺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亦少不了對新生力量的培養。

  在早前「創科@大埔2022」展覽中,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的創科生力軍了解到在疫情下,社區「舞火龍」活動的困境,利用所學STEAM知識,以硬體編程結合馬達及顏色傳感器,製作了一條「機動火龍」還原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坑舞火龍」的場景,製作「火龍」的同學表示,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認識和參與舞火龍的活動。

  與生活接軌激發學習興趣

  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歷史科科主任、人文學科統籌主任梁啟聰老師曾帶領同學以3D模型展現歷史建築,有同學將東華醫院及東華三院文物館作為題材作3D打印作品並獲獎。梁老師表示很支持把非遺文化融入教學中,許多非遺項目都與同學們的生活接軌,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他以自身教學歷史的經驗分享,不同學生的的學習水平難以達至一致水平,建議以專題研習方式,把非遺的內容與不同學科結合,再融入STEAM教育中,將會更完整、更具系統性,可以配合不同學生的能力,使科學與非遺文化知識融會貫通。

  他坦言「如果直接讓同學學習非遺,學生未必能理解『什麼是非遺?』,但是以專題着手,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非遺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價值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