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的戈壁灘,包裹着「神十四」船箭組合體的塔架下,航天工作者正在做着發射前的各項準備。目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出征太空進入倒計時,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建造階段首批「住戶」。
此次飛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如何搭建「太空積木」,擴建「太空之家」?他們將解鎖哪些新「關卡」?未來的太空生活有何新變化?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解讀相關熱點。
「太空積木」怎麼搭?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從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轉入建造階段。與此前兩次飛行任務相比,神舟十四號乘組將面臨許多新挑戰。
在軌期間,三名航天員將迎接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等多個航天器的「到訪」,需經歷多次交會對接,完成兩個實驗艙的轉位任務,以及各種設備安裝調試等。
楊宇光介紹說,後續兩個實驗艙需要從核心艙前向對接口轉位至側方永久靠泊口,完成空間站T字構型建造。此前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已完成相關技術試驗,但相比十幾噸重的貨運飛船,對重達二十多噸的實驗艙進行轉位,將更具挑戰性。
航天員乘組如何應對這些新任務?楊宇光認為,從歷次航天員乘組陣容來看,過去的飛行任務最多是「一老帶兩新」,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以來變為「兩老帶一新」,可見陣容更為強大,「此次任務如此重要,相信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中也會加入具有飛天經驗的航天員,另外,乘組還需要在手動交會對接等方面進行嚴格充分的訓練。」
新構型帶來哪些新變化?
隨着問天和夢天實驗艙的到來,中國空間站將逐漸建成三艙組合體狀態,艙內活動空間將超110立方米,並擁有6個睡眠區和2個衛生區,為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共同在軌駐留提供條件。這將是中國首次實現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
楊宇光表示,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抵達空間站以後,將是中國人不間斷長期駐留太空的開始。兩個乘組在軌輪換,可讓空間站始終處於有人值守的狀態,免去航天員設置空間站狀態、物資打包轉移等工作,同時航天員面對面交接,效率更高,也更準確可靠。
此外,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還將首次通過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出艙,這也是未來航天員出艙活動的主用氣閘艙。相比「神十二」「神十三」航天員出艙時用的核心艙節點艙,新氣閘艙更為寬敞,且出艙口朝下,航天員出艙更方便。
楊宇光指出,除了艙外航天服,氣閘艙設計也是人類出艙活動所需的一項關鍵技術。從2008年的神舟飛船軌道艙,去年使用的核心艙節點艙,到將來的問天艙氣閘艙,出艙通道的變化反映中國航天出艙活動技術越來越成熟。
未來會在空間站種菜嗎?
與天和核心艙一樣,問天和夢天實驗艙也是二十多噸的「大傢伙」,但職責截然不同。實驗艙上裝載了中國空間站大部分科研機櫃,未來航天員將從事更多種類的科研活動。
「就像國際空間站一樣,未來中國航天員應該也會在空間站種菜。」楊宇光說,不過長出來的蔬菜還需帶回地面,經過科研人員檢驗,證明確實對人體沒有危害,後續才能允許航天員在太空食用。「這是必經過程,也是本着負責任的態度,不能太過着急,但是相信我們遲早可以讓航天員在太空吃上自己種的菜。」
中國空間站建成以後,將進入運營階段,如何開展國際合作越來越受世界關注。事實上,中國航天也一直在積極回應國際關切,履行國際義務,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近日持續公布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軌道數據正是對國外關注的回應。
再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此前與聯合國外空司圍繞中國空間站應用開展合作,首批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入選,最快有望在今年年底送達中國空間站。楊宇光表示,「未來我們還可以期待外國航天員、國外航天器到訪中國空間站等更深入的合作。」